增长红利减少,企业的竞争力该从哪要?
2022年以来,全球不确定性凸显,不管是国际冲突、资本市场的阴晴不定,还是新冠疫情的一再反复,可能短期都无法改变。当这些不确定性彼此勾连,席卷而来,每一家企业、每一个人的定力无不备受考验。
不过,每一次危机背后往往蕴藏着一些重大机遇,正因如此,丘吉尔直言:“不要浪费每一次危机。”
商业世界的过往历史即是佐证,越是不确定性大的时代,越容易诞生、发展更具竞争力的企业,中外皆是如此。
比如,宝洁、通用电气均诞生于1873年经济大恐慌时期,通用汽车诞生于1907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IBM诞生于1911年的“一战”前夕。谷歌、亚马逊等科技企业,也是在2000年那场“互联网泡沫”破灭后迅速成长。
而在中国,最显著的例子是,阿里旗下电商平台淘宝创立于2003年,京东也在这一年开始涉足电商,而这一年正值“非典”爆发,企业经营深受挑战。
从这些企业发展的“起点”不难发现,对于企业来说,挑战越大,“刺激”越强,正如历史学者汤因比所说,创造是一种遭遇的结果,高级别的文明从来都是在异常困难而非异常优越的环境中降生的。
问题是,企业如何才能化危为机,穿越不确定性的同时,行得更深,走得更远?
【企业发展换挡,从“防人”到“放人”】
当外部不确定性加剧,企业发展也进入“换挡期”,这时候,正是企业厉兵秣马、修炼内功的好时机。
这也不难理解,在市场红利期,企业的增长大多来自外部的巨大推力,但是,当市场红利见顶、增长变慢,尤其是诸多不确定性将企业发展的节奏打乱,这种情况下,原本借助外部推力获得增长的方式,就要转变为从企业内部获取推力,即向内求发展。
向内求发展,显然对组织的要求更高,对如何解决人的问题的要求也会更高。
具体来说,不同的企业,对人的问题自有不同的应对策略,比如,有的企业侧重于考勤,或者要求写周报甚至日报,希望用一道道“枷锁”来驱动人。本质上看,这是把人和组织当作高效率的机器来打磨,却忽视了人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说到底,这也是“人力资源”这一习惯性表达的落地,即主要从资源运用的角度来约束人,驱动人。
当企业处于市场红利期,资源式的约束、驱动,或许会使组织更加高效,但当红利散尽,更需要从组织内部来求增长求发展时,高约束力带来的机械化乃至僵化,只会是企业发展的“包袱”,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创造也没有了“土壤”。
反过来,在不确定性加剧的严峻形势下,企业想要从内部求增长求发展,需要跳脱资源式约束,“释放”人的自由,要把“防人”调整为“放人”。
这是因为,“放人”关系着人的自主性和创造力的发挥。谈及“应对不确定性的底层逻辑”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认为:“在危机中,企业要活下来,迈过危机这道坎,最需要的就是依靠人,依靠人的创造力。”
要实现“依靠人”、“依靠人的创造力”,“放人”无疑比“防人”来得更有力,也更有效。
【以制度管人,以文化理人,凝聚深度共识】
“放人”之所以比“防人”更有效,是因为“放人”不是放任,而是张弛有度。
就企业管理而言,制度是底线,可以看作是对员工作为的“基础”要求,在此之上,还要有文化引领,而文化无“上限”,可以帮助员工积极作为。
顺着这一思路看,制度有助于配置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及推进经营管理,但真正的创作力并不能靠底线获得,而是要高效协同,这有赖于深度共识的培育和凝聚。
为什么深度共识对企业高效协同和“战斗力”至关重要?答案很简单,只有深度共识,才能植根于现实需求,才能对社会、消费者产生共情,并在全方位、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中,激活有价值的共创,让企业的创新发展变得可持续。
正是看到了其中的关键,陈春花提出:“越是危机的时候,越需要企业找到与顾客、合作伙伴共生的方式,尤其是与员工共生的方式。如果能够在危机中坚持分享与共生,企业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事实上,不少企业通过以制度管人,以文化理人,培育、凝聚深度共识,为自身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典型案例是萨蒂亚·纳德拉管理之下的微软。在纳德拉接管微软前,高管们争夺着部门的控制权;团队间遇上问题也互相怪罪卸责,狼性文化充斥整间公司。据海外媒体报道,比尔·盖茨参加产品评议会时常骂人,员工甚至以他“彪垃圾话”的次数,来作为评价自己产品设计能否顺利通过的依据。为了防范自己员工“摸鱼”,他甚至要靠记员工车牌来控制员工上班时间。鲍尔默成为掌舵者后也没收敛,甚至还怒砸员工手机,还曾向员工摔过椅子。上行下效,微软的工程师甚至在系统更新页面写“脏话”。
纳德拉掌舵后,开始重塑微软企业文化。他意识到文化变革的关键是个人赋能,所以转而运用“同理心”和“赋能他人的意愿”来驱动公司发展,公司才又一次走向正轨。
正是将“同理心”等理念深深镌刻进微软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的深度共识,尊重和解放人也就成了微软的“习惯动作”,微软员工幸福感不断跃升,更多创造力随之被激发,微软市值也从约3000亿美元增长到一度超过2万亿美元。
文化培育深度共识,不同的文化土壤也会催生不同的深度共识,展现出不同的管理方式。作为中国高端厨电市场龙头,方太培育共识的方式是东方式的“修人品”。
所谓“修人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修齐”的现代化智慧转化,温和、渐进、带给员工更多自由。
从员工角度来说,方太提出“五个一”幸福法,即立一个志、改一个过、读一本经、行一次孝、日行一善。具体实施起来,方太鼓励全体员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计划,不仅有助于具体业务目标的实现,也促使员工个人品行、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等向善向好发展,达成物质与精神双丰收,事业与生命双成长。
从企业角度来说,方太的使命是“为了亿万家庭的幸福”。最近几年,方太还提出“新时代家庭幸福观”和“幸福社区核心理念”等,致力于实现“三大愿望”:十年助力一千万家庭提升幸福感,十年助力十万企业迈向伟大企业,十年共建一万个幸福社区。
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具体业务,也有自己的成长历程,但在“五个一”幸福法的浸润下,终归会沿着“为了亿万家庭的幸福”这个深度共识而发展。
当企业的价值观与员工的价值观彼此融合,慢慢形成企业稳定的价值观,从而在制度之外培育、释放文化的力量,企业发展也好,应对不确定性也罢,也就有了强劲的动力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