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 助力常州企业战“疫”解难
常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举办特邀营商环境观察员聘任仪式暨首次座谈会。这是疫情防控背景下,该中心进一步拓展社会监督渠道,不断增强公共资源交易透明度和公开度,稳定市场参与者信心,积极助力常州市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又一新举措。
树起“正身镜”,首批35名观察员“走马上任”
此次受聘的35名营商环境观察员,分别从常州市人大,政协,纪委监委,公、检、法系统,公共资源交易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主流媒体及市场主体中选聘产生,聘期两年。聘期届满后,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意愿,由中心组织续聘或解聘。
观察员们纷纷表示,将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围绕当前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难点、热点问题以及市场主体的关切和期盼建言献策,为助力全市营商环境迭代升级贡献更多力量。
“有了营商环境观察员的参与,常州市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就增加了许多面‘镜子’。”常州市政务办副主任施晓东说。他希望观察员们能扮演好三种角色:当好“监督员”,抓出问题实质和症结所在,发挥好“监督探头”作用;当好“联络员”,在市场主体与市政务办、交易中心之间搭建起一条信息反馈的“绿色通道”,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当好“宣传员”,一方面发挥好“舆论引导”作用,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的法治观念和诚信意识,另一方面借助观察员们的各自优势,动员和发动相关部门、单位共同参与到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营商环境的建设中来,从而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常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刘阳表示,中心上下一定会自觉主动地接受各位观察员的监督,对提出的批评、意见、建议,虚心接受、“照单全收”,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交易“不见面”,跑出了惠企便民的“加速度”
在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战胜疫情解难题方面,常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近些年来多出实招、新招。为进一步方便企业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降低其交易成本,近年来,常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全力加快推动各类公共资源“不见面”交易扩面深化。
截至目前,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不见面”开标率均已超过98%;土地交易系统通过不断简化操作流程、增加业务模块功能,使市场主体参与“不见面”交易的体验感得到明显提升;国有产权不断向交易流程前后两端延伸,努力形成交易“不见面”闭环。
此外,为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针对个别采购项目评审环节仍需投标单位现场演示的特殊情况,中心还及时上线“不见面”答辩系统,并在开标区设置独立的答辩室,将澄清答疑及演示环节从“评审区内”转到“评审区外”,此举进一步丰富了“不见面”交易应用体系,不仅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干扰,防范“暗箱操作”,更好地保障评审的独立性,通过物理隔离的方式还最大程度减少非必要的人员接触,有力保障了交易活动安全、正常进行。
金融“服务链”,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在疫情防控背景下,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压力不断增大,资金周转困难愈发凸显。为缓解这一问题,常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做精做优交易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延伸配套金融服务链条,为参与建设工程交易的中小企业,精准提供“标前+标后”全周期各类金融服务,全力守护企业资金链这条“生命线”。
2020年1月起,中心在全省率先推动建设工程招投标领域电子保函应用,使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实现投标保函“全程网办”,有效降低了投标成本,因成效显著,相关做法由省政务办专门发文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在此基础上,中心升级上线“常州市公共资源交易电子保函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增加工程履约保函及金融产品等功能模块,引入担保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等近40家金融机构,汇聚了“进度贷”“开工贷”等众多融资产品,切实满足各类中标企业的个性化融资需求。
同时,为破解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融资信息不对称问题,中心还积极搭建双方沟通合作桥梁,通过组织召开交流座谈会等方式,推动金融机构送“贷”上门,努力促进“企业找资金”向“资金找企业”转变。2020年以来,“电子保函综合服务平台”共受理市级建设工程交易项目投标保函36889笔,累计担保金额115.79亿元,保函替代率达63.23%,帮助企业有效盘活、释放更多资金,极大地缓解了经营压力。
另外,在中心的“牵线搭桥”、积极协调下,今年以来,已有多家建设工程施工企业仅凭与建设单位签订的中标合同,无须抵押、担保,便顺利从建设银行常州分行获批“e政通”贷款,利率低于传统小微融资,从而为助推企业正常运转、按期履约、抵御疫情发挥了积极作用。
信息来源:新华网